博士论文评审究竟有哪些环节_checkvip论文查重

博士论文评审经历了署名评审,即由博士生本人直接将论文发给导师指定的校内或校外专家;到抽查部分论文进行匿名评审,由研究生院在全校统一 论文查重 ,抽查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统一寄送;再到全部实行匿名评审,论文由各系教学秘书统一寄送。
抽样调查阶段的匿名评审,墓本上是名副其实的,论文是由研究生院统一寄送的,院系、导师和博士生与评审专家之间不了解情况,匿名评审全面展开后,具体操作下放到各个院系,越来越不规范,使得匿名评审的形式化趋势越来越明显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指导教师负责评审专家的名单。研究所具体发出博士论文答辩通知,明确要求:匿名评审时,导师不得参与。根据规定,院系应组成匿名评审小组,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专家。有的系还没有设立匿名评审小组,具体问题由教务长负责处理。评审员也不随机抽取,而是由指导老师亲自圈定。有些老师甚至直言不讳地说,某篇文章水平太差了,要找温和的专家进行评价。有些指导老师确定了名单.还亲自联系了评审专家。
指导教师可自行增加校外专家专家库。早期的研究生院为各院系提供了基本的专家库,导师不通过任何程序来增加新的专家人库,增加的专家都是导师的熟人,等到评审的时候,导师会将这些熟人圈起来。增加专家的原因很多,因为论文太专业了,不适合库里的专家评审;还有就是导师直言,人家请我们,我们也请人家。此外,个别博士生自行确定评审专家,导师完全认可,这些专家大多没有进入专家库,基本上是一次性聘用。它还被变相的随意添加专家。专家随机增选为友谊评审、温情评审提供了温床。有能力自行确定评审专家的多是单考班的官员.官员们将他们的特权延伸到学校。但这并不是妨碍匿名评审有名无实的最大障碍.因为这只是一小部分有特权的人所享有的特权,而且也是通过教务长寄送的,也算是在匿名气氛中进行的,对整个匿名评审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损害,而导师的全程参与则是匿名评审名存实亡的根本。
关于匿名审查到底有多重要?因为指导老师没有逃避,从指导老师的角度来说,匿名是零。匿名性评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博士生与评审专家的直接联系,但博士生想知道评审专家是什么也不难,因为每年导师圈里的人总是那几个熟人,可以从师哥师姐那里了解一二,或旁听一次师哥师姐的答辩会,心里也都有数。部分博士研究生确实不知道评审专家是谁,或者即使知道评审专家是谁,也不会贸然与专家联系,从这个角度看,匿名评审大约有25%是匿名的。而且25%的匿名除了给博士研究生带来一些压力和紧张外,对实现匿名评审的目的并无实质性作用。一层一层的导师们决定了评审的圆满结局。匿名性审查究竟藏在哪里?只是这篇论文的封皮和自评表上没有署名吗?
论文查重 高峰时, 论文堆积如山,教务长望着试卷兴高采烈,等待导师的指点,电话联系校外专家,确定具体寄送地点,与快递公司联系,一个星期内,寄出约30份试卷,工作量之大,可想而知。而且匿名性几乎为零,又让这些作品前功尽弃,简直是极大的浪费。三年多来,学校已经全面展开了匿名评审工作,送出了近千篇论文.迄今为止,还没有校外专家否决过一篇论文,究竟是形势一片大好,还是匿名评审走入了一个怪圈?顾问们把专家们的名单钦定下来,亲自联系专家,从一开始就为零淘汰打好基础,专家们呢,想杀,怎么下得了手?一枪爆头,以后怎么面对老朋友,将来在学术界若以苛刻著称,还有谁会请你?一些专家私下里说,这篇论文写得很差,真想死,可最后还是手下留情。一旦被射杀的论文不被射杀,匿名评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,形式上的繁琐操作和几乎为零的匿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!友谊审查要顾及导师的面子,迁就差强人意的论文,却又打碎了导师的牌子,又打碎了学院和学校的牌子,更使学位授予工作失去了庄重、神圣。从今往后,争创世界一流大学,从何说起?